巧虎一直深受广大小朋友的喜爱,不仅生动活泼可爱,还很有教育意义。父母给孩子看巧虎,都很放心。甚至连家里的玩具,绝大部分都是关于巧虎的,很能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和理解能力,父母不用每天苦口婆心就能让孩子学到很多。
但有时候,有没有那么一点不对劲呢?
巧虎当中有一期《生病了,勇敢看医生》不知道父母们还记不记得。
大致内容是这样的:
护士阿姨:“巧虎这次生病需要打针。”
爸爸说:“巧虎要勇敢呵!”
巧虎说:“我会勇敢,不怕不怕。”
“巧虎很勇敢,打针都没有哭,我们去领药吧!”爸爸说。
回到家,“巧虎,吃药喽!”
“好,我会勇敢吃药,打败病菌!”巧虎说。
“巧虎真棒!”爸爸说。
有位妈妈就遇到了下面的问题,她说:
看了《生病了,勇敢看医生》那期后,心心对“打针吃药”产生了无限的向往。因为很久没打疫苗也没吃过药,她早已忘记之前的感受。每每经过社区接种点,心心都会跟我说:“妈妈,这是打针的地方,我也想打针!”,看见家里的药箱放在高高的柜子上,心心也会觊觎:“妈妈,我想吃药!”
看来,这娃是被巧虎的勇敢和乖巧“洗脑”了。
的确,看医生这段读下来并没有丝毫痛苦的感觉,巧虎总是顺从地按照大人的意思来,并一遍遍地强调“勇敢”。再观察巧虎的其他期节目,发现了同样的问题。
不小心用玩具碰到小朋友的头的时候,巧虎能主动道歉;剥开橘子,巧虎会大方分享;巧虎还会乖乖配合刷牙,自己穿衣服睡觉。总之,巧虎就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存在,我们口中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也许你会说,这不是很好吗?孩子需要榜样啊!有什么问题呢?
榜样的力量固然重要,只是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如巧虎一般乖巧,礼貌,听话。甚至孩子做不到的时候,还会搬出巧虎:“你看巧虎是怎么做的?巧虎是怎么告诉你的?”,希望以此来规范孩子。
我们以为不告诉孩子现实可能会存在的些许痛苦,可能会遇到的一些不如意,孩子就感受不到。我们以为只灌输给孩子那唯一一种关于做事情的“正确”方法,孩子便不会另辟新径。
我们都知道,打针是疼的。大人打针,疼痛是可以克服的,孩子不一样,他们稍微有点疼痛可能就抑制不住的想哭出来,这是他们弱小的心灵发泄疼痛的方式。有时候,不要总是用“榜样”的形式来教育孩子,告诉他们,你看巧虎打针一点都不疼的样子。你要做的是,告诉他们现实,打针肯定会疼的,然后再鼓励他们学会勇敢。
孩子是有自己的思想、情绪及判断力的。当他发现自己不能与巧虎一致,很多事情也不像巧虎形容的那么简单,他就会错乱、沮丧、怀疑自己。
是的,孩子也需要接纳自己,才会走上成长之路。
如何接纳?那就需要肯定自己的情绪,理解自己的“不配合”,听见自己内心的想法。当然,这些仅靠孩子是难以完成的,更需要我们家长抛弃“快餐式育儿”的侥幸心理,更耐心地陪伴孩子。
孩子的成长需要“巧虎”这样的榜样,帮助孩子培养规则意识,建立好习惯,但同时孩子那“不符合期待的行为”也需要得到理解。当我们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,孩子才能吸收到最多的养分,培养出高情商,成长得有主见。
期待你的加入
亲子嗨翻天即将开启新的专栏板块—一位芜湖家长的随笔,不管你是辣妈还是宝爸,只要你对育儿或是家庭有任何想说的,想把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跟大家呱呱,有意向的可以先联系小编,加微信(wuhummt3880833)或者直接以稿件的形式写好,发送至我们邮箱wuhumamtuan@126.com,一经采用,我们立即联系本人,以您个人名义刊登文章,成为我们栏目的撰稿人之一,以及奖品福利送送送。
亲子嗨翻天福利活动进行中,点击“阅读全文”即可报名参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