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儿园老师经常遇到一类孩子,对班里的小朋友发起攻击。有时甚至对多位小朋友发起攻击行为,常常惹得家长都来告状,让老师感到头疼。针对以上情况,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一系列措施,能有效杜绝攻击性行为的发生。
案例一
实录一:早上入园,刚进教室的乐乐正在找玩具,当看到妮妮在用积木搭房子时,乐乐便一把抢走了妮妮手里的积木,并说积木是他的。
实录二:午饭时,乐乐不想吃肉,于是,他就把自己碗里的肉放在其他小朋友的碗里。有时候也会大哭大闹,不愿意吃饭。
分析:乐乐是个比较任性的孩子,年龄偏小,自我约束力较差,当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,他就会把情绪发泄到其他小朋友身上。
对策: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,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,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,主动与乐乐进行平等的对话。积极引导孩子使用正确的方法发泄情绪,防止不良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出现一次性爆发的情况,否则,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,还会加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。在一日生活中,老师应为乐乐树立良好的榜样,帮助乐乐学会人际交往的正确方法,并使乐乐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。
案例二
5 岁的小雨是我们班的“病毒”,让我们几个老师都非常头疼,打人、抢东西、破坏纪律、坐不住,等等。因此经常有小朋友来告状:“老师,他打我”“老师,他推我”“老师,他抢我东西”……不过,小雨虽然爱闹,但胆子很小,遇事常退缩,不会主动与老师交流。班里一些其他小朋友的家长担心自家孩子吃亏,总嘱咐孩子不要与小雨来往。现在,班里大部分孩子已经不和小雨玩了,这使得小雨更加觉得孤独了。
分析:在家中,祖辈家长对小雨非常宠爱, 经常向他灌输成人的一些所谓的“自卫”理论:谁打你,你就打谁,这不算犯错,而是“正当防卫”。正是这类观念和思想的渗透,促使小雨逐渐养成了“唯我独尊”的性格。另外,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,只要小雨犯错,父母动手便打,从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,父母坚持“三天不打,上房揭瓦”的棍棒教育理论。殊不知,棍棒教育不仅引起了小雨的逆反心理,而且让小雨逐渐养成了打人的习惯,“你们可以这样做,我为什么就不能?”孩子口服心不服,遇到问题就以攻击他人的方式来解决。同时,小雨越来越没有自信,一旦自尊心受到打击,攻击性就会加强。久而久之,小雨“打人”已成习惯。班里的孩子常常因为害怕小雨而选择悄悄疏远他,平时在幼儿园我和小雨也讲过很多道理,尽管小雨也知道打人是不对的,但还是时不时地出现攻击性行为。
对策:首先,我们和小雨的家长一起讨论,达成教育观念的一致性。我们一致认为,家长在家中要为小雨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,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来影响孩子;注意家庭教养方式,不能过于粗暴,要保护孩子的自尊;多和小雨进行心灵沟通,了解孩子的真实愿望与想法,做孩子的好榜样。小雨是一个不善言辞的孩子,内心活动和想法总是习惯于用动作来表达,对此家长不应视而不见,也不能一味地指责,而是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和纠正小雨的不当行为, 使其懂得尊重他人,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。
与此同时,家长也应对小雨观看的电视节目进行把关,减少暴力画面对小雨的不良影响。我平时也与小雨妈妈加强联系,时刻关注小雨的成长状况,力求找到最适合小雨的教育方法。另外,我和配班老师以及保育老师也及时交流有关小宇在园的日常表现,分析小雨的行为动机及其心理需求,制订适合小雨身心发展的目标。
其次,转移关注点,放大小雨的优点,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。通过观察,我们发现小雨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太弱,经常出现无意识的失控行为。因此,我们会等小雨自己冷静下来,然后再告诉他哪些行为是对的,哪些行为是错的。根据小雨的情绪表现,分析他的内心世界,引导他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,发泄情绪。
再次, 帮助小雨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。良好的伙伴关系能减少小雨的焦虑情绪,避免攻击性行为的发生。为此,我尽最大努力保护小雨的自尊心,注意挖掘他身上的“闪光点”,当他和同伴发生矛盾与冲突时,我不偏袒任何一方,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,是谁的错,谁就要道歉,让小雨尝试自己解决和处理问题;同时,也允许他对自己不理解或不赞同的意见发表看法。这样,使小雨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体谅他人,学会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意愿。
最后,利用游戏的形式教小雨学会宣泄情绪。小雨很喜欢拍球、跳绳,所以我有意引导他用拍球和跳绳游戏来发泄愤怒情绪。小雨特别喜欢棋类游戏,因此我会创造机会让小雨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下棋游戏,如果他愿意遵守规则,我就多奖励他一次玩的机会并允许他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,以此来培养小雨的规则意识,提高其遵守游戏规则的自觉性。如果小雨不遵守规则,必要时,可让他做一小段时间的“坐冷板凳”游戏。这样可以使小雨尽快平静下来,等小雨情绪平复之后,我们会和他谈心,使其体会到自身行为的不当,并承担这些行为所造成的后果。以往在做游戏时,小雨时常破坏游戏规则,谁要求他遵守规则,他就打谁。现在,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训练,小雨已经能够自觉遵守规则了, 犯规次数也有所减少。
作为幼教工作者,我们要充分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成因,联合幼儿家长,针对孩子的不同行为表现,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。切忌强硬、粗暴地对待孩子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达到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