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四岁孩子的母亲,我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她的饮食起居与行为规范的培养上。一方面因为自己很擅长,另一方面也是觉得这对于儿童来说很重要。我的先生——刘勇赫同志,则有自己的一套理念,他认为,对于孩子的教化与塑造是第二位的,亲子关系是第一位的,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,其他免教。
我对于这种观点是很怀疑的,在我的印象中,“子不教,父之过;教不学,师之惰”已经概括了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。还有什么可以研究的呢?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无非是“第一任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呀!我也坚信大部分的妈妈和我的想法是一致的。先生没有被我的“固执”打败,他决定用一本书来说服我,就是这本《让孩子快乐的亲子关系》。
先生在这本书中,列举了常见的亲子关系,如权威服从式的亲子关系、信任放养式的亲子关系、平等民主式的亲子关系。他觉得这三类都存在着问题:权威服从的关系可以培养行为规范,但也影响孩子的积极性与判断力;信任放养的关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,但缺少人际经验的交流;平等民主的关系,鼓励孩子参与,但更多局限于思想与口头表达。那什么才是更合理的亲子关系呢?先生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——互爱、互助的亲子关系,简称“互助式亲子关系”。
在以往的教育研究中,专家学者们似乎忽略了爱的作用。的确,被爱的人,才会爱别人,才不会伤害别人。先生在《让孩子快乐的亲子关系》中写到,“要发现孩子的爱,那就是孩子的兴趣源,以此作为亲子互动的起点,才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”。是啊!作为妈妈,其实,我经常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我的爱,也不管女儿是否能够了解与接受。
在互爱的基础上,亲子之间还有一层关系,是互助。先生在书中说过,“孩子与每一个大人一样,都是家庭中的成员,为家庭做事才能产生价值感与成就感。”其实,我一直没有把孩子当作“正式”的家庭成员,而只是把她看成一个缺乏生活能力的小孩子。茅塞顿开之时,我感到一丝愧疚,是我小看了自己的孩子。和我不同的是,先生总是表现出来对于女儿的需要,他善于求助,并鼓励女儿去帮助更多的人。
原来,最快乐的亲子关系,是互助的关系。更多的时候,我们也需要孩子的帮助,需要从孩子身上学到一些早已经被我们抛在脑后的常识。如果想了解更多,请关注先生的作品《让孩子快乐的亲子关系》。
本文作者为《让孩子快乐的亲子关系》作者刘勇赫的妻子,优秀教育工作者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即可在线购买本书